網站首頁關於誠敬儒資訊中心文化服務產品服務文化樂園招商加盟招賢納士聯繫我們
 
文化乐园
    德育故事     经典精读     儒家有约     圣贤恩泽     修学次第     善文赏析     其他资料下载    德音雅乐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为:首页 >> 文化乐园 >> 经典精读
 
《群书治要360》63
作者: 发表时间:2016-09-24 浏览次数:761 次

第二十一讲03

  “执”就是握着,“两端”就是两头,两头就是过跟不及。但是考量了事物客观状况,避开过跟不及,“用其中”,就是用适当的、折中的方法来决策、利民。所以这个很重要的叫“执两用中”。
  比方你是做主管,下属一些意见往往也会偏不及,也会偏太过,这个时候你很冷静了,就会采取最折中的方法。而在当下,其实也是在调整所有下属过与不及的心态,那开会本身就是在教育所有的同仁。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随时随地都在启发他人。当然要有这样的智慧就非常好,您可以随时感觉到每一个人心态的过跟不及之处,你就可以时时护念他偏颇的态度,把他调回来。
  “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圣王,“斯”就是指他前面这些德行。而“舜”本身就是指“聪”的意思。就是他的智慧、德行很圆满,才给予他“舜”这一个称号,“其斯以为舜乎”。所以好问,而且可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他不会偏颇掉。
  我们从邹忌的故事,再从舜王的榜样,我们再看太宗也是受到这些教诲的启示。他在为政的过程当中,在贞观二年他就有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魏丞相也是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而且魏大人讲这一段的时候,还举《诗经》说到的,以前圣哲的人有说道,国家有一些决策不能够很明确的时候,可以多询问一些乡野的人,多广泛接纳意见。
  魏大人就举到了,尧帝跟舜帝治理天下的时候,广开言路,广纳贤才,让他所听、所看到的,都能够全面,不会偏颇。很多身边的不好的臣,像共工、鲧,鲧就是大禹的父亲,这些臣子就不能够蒙蔽他,佞臣的谗言也不能够迷惑他。接着提到,秦朝二世,就是胡亥,就是因为自己都藏在深宫里面,然后都跟大臣疏离了,只偏信赵高这个宦官,只听他讲,后来天下大乱他都不知道,最后胡亥,秦二世,还被赵高给害死了,这偏信了。
  梁武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信佛,但是信佛也要在心地当中下功夫,而且也要把这些道理用在他为政上。假如经典上的教诲没有用在治国上,国家还是会乱。所以举了梁武帝那时候还是偏信朱异这个臣子。因为偏信他了,不了解国家情况,后来侯景作乱,都已经军队到了他皇宫城门前了,他还搞不清楚,还不知道这个事情,最后就被困死了。举了这一些都是历史当中的例子。
  后来还举前一个朝代,隋朝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偏信这个臣子。所有各地乱贼攻城略地了,隋炀帝都不知道。所以人君假如能够兼听,接纳底下的意见,就不会造成被宠的臣子把国君的见解都给蒙蔽了。而兼听了,下情才可以上达。太宗听了也很肯定魏大人,讲得很有道理。
  我们接着来看四十七句,在第四册五百六十九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
  我们看开头讲到,这个臣子说,他听闻“人君”,这些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臣正直的臣子,没有不厌恶阿谀奉承、进谗言的臣子。应该每一个为人君者,听到这个道理,他都能接受的。可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历世之患”,历朝历代的祸患,国家的这些灾难。“莫不以忠正得罪”,没有不是因为忠臣正直,反而召来祸患。因为皇帝不听,旁边的奸臣又陷害,就被贬官了,甚至有生命危险。而这一些得到宠信的,往往都是阿谀奉承却得到信任。所以国君都懂要好忠正,要恶谗谀,但是真正遇到境界来,反而还是犯了这样的一个过失,让忠正得罪,让谗谀的人得到宠信。“盖听忠难”,这大概彰显了一个道理,就是听信忠言很难,依从、依顺这些阿谀的话很容易。
  这一段话我们读下来,其实我们也常常可以听到同样的教诲,叫“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很苦,吃不吃?不一定吃,真想活命的人才吃,是吧?您看,我们说爱惜这个身体,很多人还开玩笑讲,吃死自己,也不要说因为没得吃死了,他就遗憾。您看人的欲望太强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理智。刚刚翻出来那个是台语,是闽南话讲的,“吃死,不可死没吃”。这个都是欲望很高的人讲的话,他就说,我吃死了,我甘愿嘛。坦白讲,这样的人都不节制饮食,到时候吃成什么?吃成中风,吃成脑血管疾病,想死死不了,那就很麻烦了。
  您看人就是欲望不放下,很难真正照顾好自己身体,很难真正接受好的劝谏。其实就是人假如好面子,好听好听话,旁边有再好的贵人也没用。为什么?人家了解你的性格,怕跟你结冤仇,就离开了。所以要“闻过欣”,“直谅士”才能“渐相亲”,这是感应。
  人生的每一个因缘要靠自己去召感,真的能够听忠言欢喜,那可能你生命中的魏征就出现了,是吧?你听谄媚的话,你都能够非常冷静,面对这些恶的缘,你能够远离,那就懂得护好自己的德行,能够不被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所误导。
  在贞观时期,太宗是非常主动地来求忠言的劝谏。听忠言已经不容易,太宗还是主动来引导大臣劝谏。诸位朋友,您在家里治理家庭,有没有哪一天找你另外一半,“你请坐,喝杯茶,我这个礼拜哪些不妥当的地方,请你不要客气,帮我指出来。”有没有这样的家庭的景象?结果你这么一做,你先生捧着那杯茶,“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了,今天怎么太阳打西边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最亲近的人他最了解我们每天发生的事情,你能够很虚心接受,身边另一半就是你的贵人了。很重要的是你要虚心,你要谦卑才行。
  我们听了这么多太宗的教诲,太宗他做出来的风范,主动让人家劝他,但是也不是时时保持,是吧?当然不能说心情好的时候听得进,心情不好听不进。那这个时候也要对治,自己情绪要平稳,不能起起伏伏。
  刚好在贞观八年的时候,陕县一个臣子叫皇甫德参,上书指出太宗这一段时间做不妥当的地方。结果太宗在看这一篇奏折的过程当中,越看心里越上火了,觉得他怎么批评得这么激烈,是不是在毁谤我?结果这个情况,魏征大人知道了,就给太宗皇帝谏言说:“当时候汉朝的大臣贾谊写了文章给汉文帝,上书给汉文帝,里面有提道,可以痛哭的事情有一件,可以长长地叹息的有六件。”这一篇文章就是在叙述为臣很难,越忠诚,越进忠言的大臣反而被迫害,或者是被贬官,这个都是在历史当中让人非常怜惜、哀叹的事情。魏大人在讲道理的时候,历史典故都能指出来,皇帝不得不佩服。所以借由贾谊提的这篇文章说到了,“从古至今,臣子上书进忠言,大部分言语都会比较激切,就是比较激烈、比较急切、比较慷慨激昂。为什么要这样子慷慨激昂、这么激切呢?因为不这么激切,不能够引起皇上的重视。而非常激烈、急切的言语,又很容易让皇帝误会成毁谤,对他有意见。所以皇上您要很仔细的去辨别,您才知道这些谏言是为国家、为君上您好啊!”魏大人这么一提醒,太宗的情绪就平稳了。
  结果太宗就对魏大人讲:“假如不是你,不能把这个道理讲得这么透彻。”因为魏大人是最会劝的。大家看,太宗皇帝这么回答,这个话再传出去了,这些忠正的臣子心里都很欣慰。您看皇上讲的,非常能接受魏大人这一段话,那也就是说,以后面对这些忠臣的奏折,决定不会误会他们是在毁谤自己了。所以当下还赐了臣子皇甫德参,帛二十段。这个赏都是肯定臣子的忠诚,带动劝谏的风气。这个是在贞观八年的事情。
  而且接受劝谏,太宗自己努力做到,也希望他的儿子,就是太子,也能够有接受臣子劝谏的态度。所以在贞观七年,刚好太子承乾做了几件有失礼节的事情,奢侈放纵的情况又比较严重。这个时候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就是东宫一个很重要的官员,叫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就写了《谏苑》二十卷来劝谏太子。另外,太子右庶子孔颖达先生,是唐朝的大儒,对五经都有做进一步的诠释。所以我们研究中华文化,也可以常常深入孔颖达先生的注解。孔颖达是右庶子,常常都直接当面指出太子的过失。
  结果太子的乳母就对孔颖达先生说道,“太子刚刚长大成人,你何必常常这样当面指出他的过失呢?”乳母有点心肠软,觉得这样好像很不给太子面子,让他难堪。结果孔颖达先生说道,他受到国家的深恩信任,纵使劝谏而惹来杀身之祸,他都没有遗憾。
  那当然,刚刚乳母提出来不要对太子这么凶,其实说实在的,假如不严格要求太子,首先他的德行成就不了。再来,他没有好德行,以后当皇帝了,祸害的是天下的百姓,所以太子右庶子孔颖达先生那是真正的慈悲。用情感的慈悲会多祸害,所以叫“慈母多败子”。为什么慈母反而多败子?这个慈里面没有智慧,都是情感面,不理智,反而这个爱就变溺爱、变成宠爱了。
  大家有没有遇过你先生在教训孩子,然后你在旁边听,“好了好了,别说了,别骂了。”有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有。所以这个时候要冷静。先生教训的事,那是很好的机缘,让孩子能明白错在哪。我们假如又去阻止了,那孩子以后觉得犯错,站在妈妈后面就没事了,那就让孩子不正视自己的错误,还把聪明都用到不对的地方去。当然有时候,父亲在教训孩子,难免有时候会比较激动,那也是人之常情。这个时候你不只不能阻止,私底下还要跟孩子讲:“你看父亲这么恳切、这么爱护你,才提醒你这些错误,你能记住,对你一生有大利益。”妈妈应该是收这个尾。
  我印象中我犯大的过失,我爸爸在教训我的时候,刚好我妈妈都在,我妈妈都在旁边听,从头至尾不发一言,不只不讲话,头还低下来。我后来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妈要低下头来,因为我妈怕看到我哀求的脸,她会心软。所以我妈妈很清楚,她怕自己受不了,看到我怕会心软,所以她都低着。我看我妈妈都不看我,我只好看我爸爸。
  而真的,恨铁不成钢。我父亲的教训当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提醒我要自爱,不要糟蹋自己。后来我比较大了,我母亲谈到这件事,我妈说:“你爸爸那个时候,你才六七岁,几岁而已,跟你讲那些你听得懂吗?”我跟我母亲讲:“懂啊,怎么会不懂。”所以在人生路上,最常想起的就是父亲那一句话:“要自爱。”
  父亲所有的教诲,都是引导我们不要糟蹋自己,要自重、自敬,不是情绪的发泄。我听有一些父母一开骂,“你多不给我面子,你把我脸摆哪里去了?”其实都是情绪在宣泄,孩子感觉不到那一份护念跟关爱,只是我们的一个情绪反应而已。所以孔颖达先生真正是忠臣,觉得只要是分内的本分,哪怕引来祸患都在所不辞。所以他的劝谏更加的积极,连太子命令他写一本《孝经义疏》,请孔先生写,结果孔颖达先生在写这一本书的时候,又透过在彰显《孝经》这些义理的机会,都把应该劝谏太子的这些事情,统统把它融进去了,让太子印象更深刻。他是抓住每一个机会,来成就太子的德行。
  结果太宗皇帝对于左庶子跟右庶子,他们这么样教导太子,非常欣慰、非常欢喜,然后各赐他们布帛五百匹、黄金一斤。而且这个赏除了赏这两位大臣的忠诚劝谏之外,更重要的教育谁?教育他的儿子,教育太子,要珍惜这些老师、大臣的劝谏。这个是在唐朝,我们看到具体非常欢喜接受纳谏的例子。
  在君臣的劝谏当中,春秋时代很有名的晏子,他事奉过几位君王,事奉最长的是齐景公。结果景公有一天刚好出游,在公阜这个地方,他就在感叹:“人,假如能不死有多好。”结果晏子就跟齐景公讲:“人假如不死,那现在当齐国国君的应该是姜太公,然后他的大臣是齐桓公,你就只有到田里种田的份了。”哪会不死?
  所以人会死,要把精神长存,这个比较重要。齐景公觉得心情有点郁闷,想找人安慰安慰,结果反而晏子批了他一顿,他就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另外一个臣子叫梁丘据,他刚好驾马,驾了六匹马,来到景公身边了。结果车马跑得很快,一停下来,晏子马上说:“梁丘据到了。”景公很好奇,“你怎么知道?”晏子讲:“这么热的天,马跑那么急,重则会死,轻则会伤,这么跑马只有他而已,还有谁?”结果景公说:“哦,是梁丘据来了,他跟我很和。”晏子说,“他不是跟你和,他是跟你很同、很一样。很和,是你有过失他会劝你,那叫和;你有过失,他都跟你跟着干坏事,那叫同,那不叫和。”景公一听又很不高兴了,瘪着嘴巴。
  当天晚上刚好看到有彗星,彗星一般都觉得是有不好的征兆,景公马上安排人,“你赶紧去祈神明保佑,祈求把那个彗星赶紧去掉。”晏子讲:“那个彗星是上天提醒君王做不好的事情了,所以国君,你假如把好玩乐改掉,好佞臣改掉,都进忠臣、进忠言,爱护百姓,彗星自然就不见了,都不用去祈求,它就不见了。假如现在你只是靠祈求,把彗星去掉,坏习惯都不改,比彗星更严重的茀星就会出现。”那茀星就是大祸马上要临头了。结果景公一听又更生气了,一天被骂三次。
  结果后来晏子死了,景公有一天大哭,“想起去公阜那一天,晏子一天劝我三次,现在要找一个人劝我一次都找不到了。”人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所以“听忠难,从谀易”。我们从内心深处真的改正心境,不要好面子,不要好听好话。时时战战兢兢,护着自己的德行,跟护着团体的利益,就能接受得了这些忠正的谏言。
  好,这一句我们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顶部
 
南京诚敬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苏ICP备14059449号
電話:025-58553676 傳真:025-84369466-888 郵箱:cjrwh@sohu.com
公司辦公地址(新):南京市六合区雄州工业园农商街228号诚敬儒文化
华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中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淘宝及客服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