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關於誠敬儒資訊中心文化服務產品服務文化樂園招商加盟招賢納士聯繫我們
 
文化乐园
    德育故事     经典精读     儒家有约     圣贤恩泽     修学次第     善文赏析     其他资料下载    德音雅乐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为:首页 >> 文化乐园 >> 经典精读
 
《群书治要360》72
作者: 发表时间:2016-10-18 浏览次数:896 次

第二十四02

其实,人假如建立功名而没有勇退,就会贪著自己的功名,最后一定会骄傲,会不可一世。大家看,很多朝代都有杀功臣,除了君主是比较暴虐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是臣子因功而功高震主,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心里面在那里说,“皇上没有我,他哪有今天的天下!”最后这种态度就会非常骄傲、跋扈,可能就惹来杀身之祸。其实为团体、为国家做,这是我们的道义,怎么可以引以为功,甚至于邀功,这个都不是很妥当。而身退,从意义上讲,不是说你人一定就离开,是你绝对非常的内敛,收藏自己,不去彰显,不去放纵,像萧何他就很低调,最后他也得善终。而且,其实这个世间很重要的事,你尽心尽力去做,慢慢地别人也懂得去做,这时候就让给别人做,干嘛什么事一定都要我们做呢?有人可以做了,就让人家做,再去做重要而人还没做的事。人随时都去找那个最重要的事做,这样他就不会因为做了一些成绩而自满。告诉大家,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事往往没人做,是吧?每个人都想做什么?举目滔滔,皆为名来,皆为利往。都是为名利的人占多数,真正家庭、社会最重要的事情忽略掉了,所以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该做的事太多了,都不会有人抢。我们有认知到了,尽心尽力去做就对了。哪一件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最重要,教育好孩子、教育好员工、教育好有缘的人。
功成身退,天之道,很重要。所以后面注解讲道,“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他的名声显扬起来了。“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因为名利是人之所必争,你都不退下来,人家一嫉妒了,可能就来毁谤、陷害。所以懂得退,“此乃天之常道,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也”,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在第十册,一千两百八十页,在第二段开始,“夫听察”这里。我们一起来念一遍: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上位者除了要能够广泛的听取意见,进而明察之后还要能够决策正确。所以越上位者,他越是伤神,他常常要考虑很多事情;比较中下的这些干部,比较费劳力去做事情。这一段谈到了,“听”跟“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所以这里提到“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因为君王听察之后,他乾坤独断,下对决定了,国家才能安定;一个决策错了,很可能往后所造成的流弊就很难预料了。曾经有一个官员,他也很努力,为国家付出不少心血,当时候有很多人很肯定他。但是后来他非常懊丧,就是他在任的时候,重视经济发展,可是忽略了教育,结果一二十年以后,整个社会道德一直在下堕,他就觉得当时候没有能重视到教育,他觉得很自责。然后那时候的社会状况已经很严重,一二十年之后再要来重视教育,那难度就高很多。其实我们现在冷静想想,现在哪一个国家有把握把他下一代青少年教好?所以要防微杜渐。等到人心都偏离道德,这时候再来亡羊补牢,那要花的精神气力就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古人他明察,他看事很有智慧在这里。所以决策重要,为君者、上位者审断的能力是个大的关键。
“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就是说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意见跟明察,只接受身边这些亲信的言论,那么这个谋划必定会有疏漏,不够全面,那就不能够用到最好的良策。而且,“若博其观听”,假如能广泛的听取和明察。但是“纳受无方”,采纳的方法不是很对,方法、态度又不是很对,考察又不精确,甚至于这个计划做的时候还要不断了解客观状况,适时做调整。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事实上不容易的。考察又不精确,“则数有所乱矣”,这个“数”就是计划,那这样子计划又必然会出状况,会被打乱。所以能广泛听取,还要能够去判断,怎么做、怎么用会更恰当。
我们之前有提到,大舜“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他也是广泛听取底下的意见,但是他懂得隐恶扬善。然后懂得“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能听取很多意见,很多都是过跟不及,他怎么衡量到一个最折中最适当的方式来做、来实行,这也是他接受这些建议之后,能很好的去决断、去下决策。
接着我们看第五十七句,是在第九册,一千一百七十页,在第一行下面。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而度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这一段讲道,举人才要非常慎重对待。我们之前讲到国家的治乱关键,得贤才就兴盛,不得贤才就要败亡。而得贤才也要会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正有德行跟能力。
所以《资治通鉴》里面讲道,“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举”,谨慎推举。“慎举在核真”,考核所听到的是不是都符合真实的状况。在《孟子》当中,也有提到这个精神,用人的时候,纵使众好之,也要察;众恶之,也要察。因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用错人了,这一个地方的政治就办不好了。包含《孟子》也讲道,假如要判一个人死罪,也要慎重去了解状况、了解实情。为什么?因为面对死罪,判下去了,人死不可复生,所以面对一些重大的事情,都应该要非常谨慎去审察。
我们看“众好之必察焉”,每个人都说他好,为什么还要去了解调查清楚?因为很可能那一群统统都是既得利益的人,他当然为他的利益说好话,都说这个人好。大家记不记得之前我们讲的一个事例?齐王有一个臣子,所有身边的大臣都说他不好,“众恶之”,都说他不好。我们要不要下判断?这么多人都说不好,应该不好。“应该”,那就还不是很准。结果齐王派人实际到他管的地方,了解到他治理得太好了,跟事实一百八十度的不一样。后来才了解,因为他勤政爱民,没有时间去谄媚巴结这些身边的人,这些人都说他的坏话。所以就封赏这个臣子。另外一个臣子,所有的人都说他好,要不要用?结果齐王派人去他治理的地方一了解,治理得乱七八糟,因为他都把时间花在给这些身边的大臣送礼去了。所以就降罪于这个官员。最后,还处罚了身边那些不实的官员,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讲违心之言,给他送钱的,讲他好话;不送钱的,就讲他坏话。后来一处罚,以后身边的人就不敢谋自己的私利了。所以这里讲的“众好之、众恶之”,都要很冷静去观察。
尤其,纵使并没有要谋什么私利,但人往往有一个惯性。所以改革者为什么难?他改革就是为了整个团体好,但人有时候不知不觉就习惯一个模式了。谁要改,他好像下意识里面就觉得不是很欢喜,不是很能接受,不是马上能很冷静的去思维,他提的新意见、新改革,对这个团体长远性是怎么考虑的?一般这么冷静然后去考虑长远的人少。一改了,“给我不舒服,给我不方便!”可能就会提一些反对意见。这时候改革者也不应该排斥这些反对的人,反而要更有耐性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个时代,要做什么事情都还得要很有耐性,很平心静气的去一步一步迈进,也不能操之过急。有时候改革的人,一下子觉得跟那些不认同的人,他就跟他们对立,这样子最后往往都会是失败收场。你觉得改革对国家好,也不能因为你觉得对了,显得就排斥他人,甚至于强势起来,反而会招来别人的情绪、反对,就不好。
接着讲,圣人选取人才跟舍弃人才,不一定要听任大众的话,也不一定都是由自己独自来裁断,更重要的,“必察彼己之谓”,就是一定会调查,搞清楚大家所说的这些情况。“而度之以义”,这个“义”就是用道德规范来衡量。这样才能“举无遗失”,举荐的时候没有遗漏,然后政事才能推展得好。用到好的人,政事当然办得好,就不至于会政事荒废,甚至出大问题。我们看这个“度之以义”,就是选择人才用道德标准来审察。我们看现在很多国家选取人才,用考试制度,考这些公务员考试。请问大家,德行能不能考出来?你看,用的方法不对,不是度之以义,是度之以考卷,所以现在贪污腐败很多。要度之以义,道德规范。从汉朝以后,举人才最重要的,举孝廉。孝就有德的本,廉就不贪污,所以举孝廉才是正确的。包含用五常、五德这些标准。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温、良、恭、俭、让。包含我们以前读过《才德论》,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句最重要的一定不能忘,整篇的核心是你可以审断判断出什么是德、什么是才。“正直中和之谓德,聪察强毅之谓才”。看大家的表情,我还是写一下。人对德才的判断其实不一定准确。聪明,观察力很敏锐,做事很有魄力、很有毅力,这些特质都是才,不是德;反而是这个人公正、正直,然后处世循中道,而且待人和气,以大局为重,这个才是德。其实我们观察,才胜过德,就会以才智对人傲慢、对人轻视,只要有傲慢,他铁定造成团体里面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跟冲突。有才的人而不注重中和,最后上位的领导者都得处理他的人事问题,德不足,到哪都是添乱,不要说能帮助团体了。所以,以前忠臣多,因为从小时候就培养这些德行。以前是大家庭,一两百人住在一起,他每一个起心动念要考虑的是父母,考虑的是整个家族,他特别能包容,特别能忍辱、体恤,这些处世的态度,不会动不动就以自我为中心,发脾气、傲慢。
在“审断”这个部分,我们讲个太宗当时候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贞观八年的时候,桂州的都督李弘节是以清廉谨慎闻名。后来他去世了,结果他的家人拿宝珠出来卖,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就在朝廷当中,朝堂上讲道:“这个人生平,所有这些宰相都说他非常清廉,可是现在居然家里的人是拿宝珠去卖,当初这些举荐他的人,是不是也要负责任?”你看他现在拿宝珠去卖,他有你们讲的这么清廉谨慎吗?所以,就下令要好好的去了解调查清楚这件事情。当然,当下他是不怎么高兴的。
我们常常要冷静一点,就是《弟子规》讲的,“见未真,勿轻言”。我们往往遇到一件事,马上就下判断,而且我们当下那个判断是不是心平气和?其实只要不是心平气和,判断基本上都会有偏颇。可是这变成一个习气,一遇到什么事:一定是怎样怎样啦。马上去下断言,一来,自己的傲慢会增长;再来,很可能误会他人。而这个误会假如太大太深,可能彼此的关系,这一辈子就形成很大的障碍。以人应该要很冷静平和的来应对事情,不要一下子就有情绪,或者一下子就下判断。
顶部
 
南京诚敬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苏ICP备14059449号
電話:025-58553676 傳真:025-84369466-888 郵箱:cjrwh@sohu.com
公司辦公地址(新):南京市六合区雄州工业园农商街228号诚敬儒文化
华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中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淘宝及客服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