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關於誠敬儒資訊中心文化服務產品服務文化樂園招商加盟招賢納士聯繫我們
 
文化乐园
    德育故事     经典精读     儒家有约     圣贤恩泽     修学次第     善文赏析     其他资料下载    德音雅乐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为:首页 >> 文化乐园 >> 经典精读
 
《群书治要360》84
作者: 发表时间:2016-11-30 浏览次数:2343 次

第二十八02

您看在《中庸》当中,对看人,有一段话讲得非常精辟,提到一个为人臣者,不能取得上位者的认同,他就不能很好的服务人民。但是,得到上位者的认同,可是不能得到同仁的信任,不能得到同仁的认同,这一句话是“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信乎朋友”就是同仁不能认同他,那“不获乎上也”。为什么?他跟上位者能处得好,跟同仁不能团结,那他的心性上有问题了。他假如是真诚,那怎么会跟同仁不能团结呢?所以就看得更深入了。

“信乎朋友有道”,跟同仁确实相处得不错了,“不顺乎亲”,结果对父母不顺从、不孝敬,那跟朋友处得好,这也是个表象,您看越看越深入。我们看到很多人,朋友都觉得这个人很好、很慷慨,可是对父母却非常无礼。为什么他能跟朋友、跟大众处得好?那还是利出发的。他为了他的事业,对人都可以恭恭敬敬,投其所好,可是面对自己父母,马脚就露出来。

“顺乎亲有道,不诚乎心,不顺乎亲矣”,大家都说他是孝子,可是他的内心其实不是对父母真诚,是怕人家说他不孝,表面做得很好,人家误以为他是孝子,内心还怨父母,这个叫“腹诽”。世间人看不清楚,天地鬼神明明了了。有一个读书人,有一个机缘,刚好文昌帝君跟他说道,他们那个地方谁考上了。读书人很讶异:“这个人很平庸。”帝君说:“他从曾祖辈就积德行善,到他这一辈要发达了。”读书人又说:“那我们那单位有两个受社会大众推崇的人,他们怎么都没考上?他们的学问、文采都这么好,其中有一个,人家都说他是孝子。”后来帝君讲:“他的内心是怨父母,这个叫腹诽,福报都折掉了。另外一个是辩才很好,但是说话苛刻、伤害人,造的口业已经积累了两千四百七十多条,假如再继续满三千,他的后代子孙统统要沦为乞丐的命了。”所以真的修身得从心地下手,从起心动念下手。刚刚《中庸》这一段,要从真诚心去孝父母。

而“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也不行。他很真诚孝顺父母,可是他是非不清楚,最后做错事,那最伤心的还是他父母。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到的,善有真善,有假善,有是善,有非善,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这些都需要深入学习,就能判断善恶是非。因为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孝子,母亲生病了,没有医药费,结果他跑去抢劫,最后的结局当然是非常可悲的。

“六邪”这里提到在心性上险诈,反而外在行为很谨慎。而且他“巧言令色”,其实巧言的话都是把话说得很好听。判断一个人,应该看他所言所行都不离道德仁义。“令色”就是表情都装得很好,内心嫉妒心很强,嫉妒贤人。对于所要举荐的人,都是只讲他的好,然后隐瞒他的恶;对所要排斥、罢黜的人,都是张扬他的过,藏匿他的优点、美善。这样人主就判断偏颇掉,所以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政令就不能很好的推行。因为他讲话都偏颇了,反映上来的情况就不准确,最后这个角色也会错,这样的是“奸臣也”。

“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他的“智”就是小聪明,可以掩盖他的过错。他的辩才可以游说大家认同他。而对内,因为他太会讲话,太会掩过饰非,所以造成君王家里、贵族都发生骨肉背离的情况。因为他可能太会讲话,两舌挑拨是非,就造成这个现象。而对外,因为他会妒嫉贤才,排斥贤德之人,整个朝廷就会混乱,这叫“谗臣也”。

“五曰:专权擅势,以为轻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这些行为就贼害整个国家了。他跋扈专权,把持国事,让自己的地位、权势可以权衡整个朝政,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等于是一手遮天这种情况。那这样,是非轻重就被他扭曲,好像变他说了算。结党营私、搜刮民财,让自己的家族富贵、富有。假借君主的命令,来使自己越来越显贵。这是“贼臣”。那君王用这样的臣子,他一定是“偏信则暗”,才会这样。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闻,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一开始讲到,用邪恶的说法来谄媚君王,陷君主于不义。其实受到君主、领导者的重用,应该是要报知遇之恩,结果反而做出来的行为,让团体、让国家混乱,这真是大过,陷主于不义。而且又结党营私,这些朋党都相互配合,让君主没有办法看清事情,都是受蒙敝,造成很多事情黑白分辨不出来,是非不当,然后君主的恶名传遍整个国家的内外。这样的行为是“亡国之臣”。

这里是讲到了整个“六邪”的状况。接着讲道:“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贤德的臣子都是按照这“六正”的道理来立身处世,绝不做出“六邪”的这些行为、这些方法。因为遵照“六正”,所以能够“上安而下治”,君主很安心、很放心,然后老百姓也治理得很好。“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他在世的时候,得到人民的肯定、美名;去世之后,老百姓非常怀念、思念他。这也等于是留名于世间,这样才是为人臣的道理,为人臣的一个正道。好,这是我们提的“六正”跟“六邪”。

我们这一个部分,“臣术”当中的“尽忠”。而尽忠,在态度上我们要懂得服从,懂得爱护、服务好人民,服务好他人,也要常常懂得团结整个同仁,这些都是尽忠具体的表现。而忠心是时时能保持,念念不忘。我们看六十五句,就把忠臣这一份心表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看六十五句,在第二册,两百一十四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有德的君子,他事奉他的君王的时候,“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而这个进退,从他在朝为官,“进”就是在朝廷的时候,能尽心尽力辅佐君王;“退思补过”,他回到家,退朝了,还在推敲,还在尽力去谋划国家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或者皇上、君王有哪些不妥的地方,他想着如何来善巧的规劝,这个都“退思补过”。

进退也有延伸到,比方在朝廷为官是“进”,是“尽忠”;被贬官了,离开朝廷,“退思补过”。我们看范公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以进退也有可能是在朝,或者在地方为官,不在君王身边,也是想着“退思补过”。没在身边还是发现君王有过错,也要劝谏、上奏,奏书。

补过当中,也有自身在事奉君王过程中,在进退是不是有不妥当的地方,自己也尽心的来反省。有可能我们虽然劝谏领导,道理都讲得很正确,但是在态度上,语气太强烈、太强势,甚至自己有动怒,那上位者,他感受到的是情绪的时候,他就不容易接受我们的话。所以也要非常冷静地来观照自己的心态,这也是补过的部分。

再延伸开来,甚至于是像姜太公,当时候商朝末年,纣王不能接受大臣的劝谏,这服务国家的时机就不成熟,所以太公在渭水钓鱼,其实也是等待时机,等待明主。这些圣贤人时机不成熟,他也不攀求。

这里我们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也就是念念都想着如何为国家、为国君着想。“将顺其美”,对于君王的优点、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促成,给予发扬;“匡救其恶”,对于他的缺点、过失,要赶紧帮他匡正。而这一份心时时都体现在与君王的相处,君王感觉到了,也会非常感恩这样的臣子。我们看太宗皇帝,多次在面对大众群臣的时候,都会说道,他贞观之治的功业,他感激魏大人的帮忙,您看那种君臣之间的相知相惜。所以上下能相亲,最重要的就是君臣是同心同德,在为国为民。所以同心了,能够相亲相爱。

而这一段在《孝经》里面,是引《诗经》的话做结尾,“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内心时时不改这一份真诚、这一份忠诚,哪怕离君王很远,这颗心都没有丝毫的改变。所以孝子思念父母如此,忠臣辅佐君王亦如此,所谓“移孝作忠”,这是尽忠的存心。

而假如是在地方为父母官,那尽忠就是表现在尽心尽力爱护老百姓,把政治办好。爱护老百姓更重要的就是要把他教育好,老百姓有道德,他的家庭幸福,社会就安定。所以为父母官者,要把教化人民摆在第一位。

我们看清朝陈弘谋先生,他走过十几个省,都留下好名声。其中他在江西为官的时候,重视教化。后来他去世,过了一百多年了,又去了另外一个官员。这个官员非常震撼,陈弘谋先生一百多年前给老百姓的教育,在一百多年之后还深深影响着当地的人民。所以《礼记·学记》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在隋朝时候,有一个官员叫梁彦光,他到相州为刺史。结果那个地方的人心比较险恶、比较苛刻。其实当我们为官者、为上位者,看到底下的人是这个状况,我们不只不能指责,反而要非常怜惜,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他们现在居然偏颇成这个样子,这样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不只不能指责,反而要进一步爱护、帮助下面的人。所以梁彦光看到这个情况,赶紧请到很多有学问的大儒设立学校,然后来教化老百姓。非圣贤之书不在当地流传,保护老百姓的思想观念。经过一段时间,整个风俗就转变成重视礼义廉耻,重视道德了,所以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

其中有一个老百姓叫焦通,他不孝父母。结果他的堂兄弟就举发他,说他不孝,请官府治罪。结果梁大人没有马上治他的罪,因为“不教而杀谓之虐”,还没有教育他就处罚他,就变成苛虐了。把他带到孔子庙,刚好孔子庙当中有韩伯俞的孝行的一幅图画,是他的母亲打他,结果因为打得不痛,伯俞就痛哭了。从小到大,母亲处罚他从来没有流过泪,可是这一次居然痛哭。母亲也很诧异,“你从来不哭,怎么今天这么伤心流泪?”伯愈告诉母亲,“以前打都感觉到很痛,今天感觉不到痛,代表母亲力量小了,身体弱了,儿子想到母亲年老,体比较衰,一想到这里就难过,不知道还有多少岁月可以尽心奉养老母亲了。”

梁大人用这一幅画,把这个故事给焦通娓娓道来。讲的过程,焦通也忏悔,也反省,最后痛改前非,也成为当地的善人。所以爱民,进一步教化人民,让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人心都得到圣贤的教育,这影响的可能是这一地方好几代的人。

顶部
 
南京诚敬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苏ICP备14059449号
電話:025-58553676 傳真:025-84369466-888 郵箱:cjrwh@sohu.com
公司辦公地址(新):南京市六合区雄州工业园农商街228号诚敬儒文化
华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中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淘宝及客服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